新闻动态
本馆动态
文广新闻
通知公告
读者活动
文件资料
报刊选读
图说绩溪
报刊选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报刊选读
 
 
香港的“领婚”制度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5 16:48:40 发布人:
     在寸土寸金的今日香港,大多数的现代民间慈善机构,都只能租写字楼办公,不构成景点。唯少数历史悠久的,会有自己的恒产,并开放参观。例如保良局,在铜锣湾总部设有“保良局历史博物馆”,陈设文物及资料,让人了解保良局及香港的历史。

    清末民初,从人贩子手中解救出来的妇孺,如果找不到老家,或无亲人来领认者,会被暂时收容在保良局内。而一般市民,则可以通过“领婚”或“领育”把这些妇孺带回家。根据“领婚”的规定,“选择婚配之女子,必须年满17岁。俟有独身男子到局申请择配,则由司理人引出相见;男女双方看后而彼此合意者,则男方需觅殷实商铺担保,并往华民政务司署具结;如获批准,男方可备书帖、花轿,择日到局迎娶新娘。值得一提者,乃留局妇女有权选择结婚对象,即使男方有意迎娶,女方仍可拒绝,舍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之旧思想,实是对当时社会一大改进。”

    由此可见,保良局当时在开社会风气方面,也是有一定贡献的。但因为香港直到1971年才废除《大清律例》中关于娶妾的规定,所以当时的妇女是可以被娶走做妾的。到了1960年代中期之后,香港社会逐渐转型,警察、政府层面开始有作为,犯罪率也开始降低,保良局在打击人贩子方面的工作逐渐减少。于是保良局开始转型,成为多元化的公益组织,开设了多种多样的福利、康乐机构,例如特殊教育机构、儿童院、老人院等等,并取消了“领婚”。

    在这个过程中,看得出来英国政府对香港民间慈善机构仍采取较为鼓励的政策。这一方面因为,英国政府向来的对港政策都是“以华治华”,自然喜欢看到有华人社团维持民间秩序,减少政府开支;一方面也因为,英国本土对民间慈善机构也是相当鼓励的。如Oxfam,便起源于英国,本来是二战时为送粮食到被同盟国封锁的纳粹德国占领的希腊而成立的,战争结束后,继续为普世民众服务,遂逐渐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非政府组织。

    而香港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慈善机构则是“东华三院”。东华三院拥有一间“东华三院文物馆”,地址在九龙窝打老道廿五号广华医院内,是香港法定古迹之一。走进文物馆,会看到清末要员李鸿章赠送的“见义勇为”牌匾。

    东华三院是个传奇,它的起源,其实只是1851年位于港岛太平山街广福义祠的小诊所。

    “义祠”原用作市民安放先侨灵位的地方,后来却成为流落无依人士及垂危病人的居所,卫生环境日益恶劣,引起政府及全港市民的关注。1869年,时任港督麦当奴(Sir Richard G. MacDonnell,1814-1881)拨出上环普仁街一个地段,资助11.5万元建院费用,创办了香港第一间华人医院,并同时颁布《倡建东华医院总例》,令其合法化。这就奠定了东华三院的基础,以公益医疗起家。在那个香港还没有免费医疗的时代,东华医院为贫苦市民提供免费的中医服务。后来,由于香港人口逐渐增多,医疗资源不够,又在油麻地和铜锣湾开设两家东华医院,合称“东华三院”。

    公益组织往往都是这样的,起初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能力渐增之后,并同时开始做更多的慈善事业,东华三院也是这般。并且,慈善事业的增加,常常还伴随着突发事件的影响。例如,东华医院在施工的过程中,意外在院址挖出一批骨骸,当时的创院总理便于西环坚尼地城兴建“牛房义山”,安葬骸骨,从此开展了东华的社会服务。后来每有天灾人祸发生,东华三院都出钱出力。

    另外,东华三院在教育方面也颇为用心,在香港街头行走,经常能看到东华三院资助兴建的中小学校。慈善组织能够维持下去,需要一套非常可持续发展的制度支持。东华三院可谓面面俱到,例如在中环荷李活道兴建文武庙(在关于香港庙宇一章中,会再介绍)后,再利用文武庙的善款,创办第一所义学,为贫苦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的时候,香港沦为日军“大东亚共荣圈”的一部分,整个香港陷入无政府的状态,东华三院等一些公益组织,仍然坚持为市民服务,竭力协助疏散市民回乡、施粥派饭、派送寒衣、殓死救伤。这种时候,你或许才会知道民间公益组织之必要。
友情链接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文化云  怀宁县图书馆  宁国市图书馆  长丰县图书馆  凤阳县图书馆 
版权所有 绩溪县图书馆 地址:安徽省绩溪县华阳镇适之街39号
备案号:皖ICP备17013622号-1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