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本馆动态
文广新闻
通知公告
读者活动
文件资料
报刊选读
图说绩溪
报刊选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报刊选读
 
 
留住渐行渐远的儿歌与童谣——民俗画家萧继石推出老童谣画还原“武汉记忆”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1 14:39:10 发布人:
                    
     大街小巷嬉戏、清脆的童声歌谣曾是武汉一道独特风景,汉味童谣蕴含武汉特有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萧继石说,他将继续把汉味童谣画下去,“将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还原武汉人的记忆”

  “红鸡公儿尾巴拖,三岁伢儿会唱歌,不要爷娘教得我,自家聪明摇来歌。”

  “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人家有雨伞,我有大头。”

  “背佗佗,换酒喝,酒冷了,我不喝,还是要我的背佗佗。”

  1月5日,这些耳熟能详、绵绵温馨、朗朗上口的童谣,在民俗画家萧继石的笔下和发黄的记忆中鲜活起来。在当天于武汉市江汉关博物馆开幕的《萧继石武汉老童谣画展》上,二百多名中老年人踊跃参观,驻足于一幅幅画面,渐行渐远的童年美好回忆一一再现。

  萧继石近20年来,致力于市井民俗风情画创作,创作了武汉老字号、老游戏、老行当、老小吃、老风俗等画作。此次展览,他用了近两年的时间创作,推出30余幅武汉老童谣画,是创作武汉市井民俗画的续篇。

  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中心教授陈锋说,萧继石的画,取材于生活,呈现了老汉口民间传统中有丰厚人文价值的东西,带给我们温暖的感受。

  童谣专家彭翔华评论萧继石的武汉老童谣画:“童谣折射了民间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乐观豁达的性格特征,充满丰厚的市民文化底蕴。它保留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汉味童谣民俗画街巷中清脆的童声还原了武汉记忆。”

  “剃头三巴掌,不打不肯长”;“好哭佬,卖灯草,卖到河边狗子咬”;“张打铁、李打铁,打把剪子送姐姐”……一首首童谣是一代代武汉人的儿时记忆,回味无穷。因萧继石描绘武汉市井生活场景生动、传神,令不少白发苍苍的中老年观众深受感染,竟然现场玩起了儿时的击掌游戏。

  “一摸光,二摸财,三摸四摸打起来……”76岁的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在观展时串珠似的朗读,引发热烈掌声。他说:“童谣离我们生活远去,这是一不小心发生的文化缺失,童谣自古是中国传统国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因为传统教育中,韵文是常见的启蒙教材,童谣朗朗上口,有趣好记,对儿童有着润物细无声的巧妙文化影响,有了童谣,再读‘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则更有基础,对小孩理解、运用音韵平仄非常有用。萧继石画汉味童谣做了件了不起的事,因为这些歌谣是中国非常珍贵的地方文化传统。”

  “作为老武汉人,汉味童谣总能让我心头温暖,我非常享受画童谣的乐趣。”今年65岁的萧继石,儿时的童谣依然让他记忆犹新,比如“月亮走,我也走,走到南山卖笆篓……”念着这首童谣,他就想起童年时在黑夜里行走时,父亲教他的这首儿歌。至今他都觉得温情浓浓。

  在题材上,萧继石优先选择最打动他、感受最深的童谣作画,这些童谣涉及面广,有反映育子、哄孩子的,如“背佗佗,换酒喝”“骑马嘟嘟骑,上街买糖吃……”有游戏童谣,如“打得(陀)螺打得(陀)螺,一鞭子抽上坡,两鞭子飞过河……”还有说小吃美食的,如“点点窝窝,油炸面窝……”

  两年作画近40幅,萧继石说,这批作品颇费心力。他不但要查阅大量资料,精准还原老武汉人的服饰、生活道具,最难的是,画中表现出感人的浓情。为此,他每张画画了不下三五次,草图更是不计其数,有时,一张画要反复推敲一两个月才能完稿。最终完成的作品人物传神、让人玩味,体现出他对汉味童谣的文化理解。如画“大头大头,下雨不愁……”时,萧继石认为这首童谣并非取笑、戏弄,而出于父母对孩子的喜爱,他将画面设计为一位父亲肩扛背幼子嬉戏的画面,父亲表情慈爱,突出厚重的父爱。

  萧继石说,大街小巷嬉戏、清脆的童声歌谣曾是武汉一道独特风景,汉味童谣蕴含武汉特有的风土人情,折射出丰厚的文化底蕴,他将继续把汉味童谣画下去,“将民间优秀文化传承下去,还原武汉人的记忆。”

友情链接
安徽省图书馆  安徽文化云  怀宁县图书馆  宁国市图书馆  长丰县图书馆  凤阳县图书馆 
版权所有 绩溪县图书馆 地址:安徽省绩溪县华阳镇适之街39号
备案号:皖ICP备17013622号-1  技术支持:安徽三户网络
您是本站第位访客!

皖公网安备 34182402000196号